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生涯 >> 经典案例 >> 正文

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研究

2015年05月24日 20:23  点击:[]

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研究

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桂林541004) 

摘要:西江村素以“千户苗寨”而著称,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村由十余座低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组成,地处海拔833米的白水河河谷两侧,四周中山峦耸峙,连绵不绝,梯田随山势起伏,线条优美。西江旅游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缓慢,经济辐射带动效应不强,2008年贵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东南州举办,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推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收入来源,餐饮、住宿、经营工艺品和土特产店、导游服务、旅游劳务、文物保护经费、照相等旅游服务项目齐备,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本案例是基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乡村旅游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深度调研和访谈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影响等相关理论分析,结合西江苗寨的情况分析影响村寨旅游收入的相关因素。

关键字:旅游增收;西江苗寨;乡村旅游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一、引言

从2004年~2014年,国家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都聚焦“三农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更是这些文件提到的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可见农民收入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之深。本案列在全面了解西江苗寨发展旅游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大小、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缜密的思考和详尽的分析,找到更好的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以更好地带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以及提升增收效率与质量。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相关理论要点概述

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国家层面已将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深入剖析乡村旅游模式下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及障碍,总结其规律性与特殊性,并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促进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构建“乡土不离”的新的农民增收模式,对于解决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长期平稳发展与和谐稳定。  

结合本案例的具体内容涉及到如下理论:旅游影响理论、相关利益者理论、收入分配理论。 

(一)旅游影响理论

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属于旅游经济效应研究。1989年,博迪奥(L.Bodio)发表了《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花费》从统计学的角度评述了旅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开创了旅游经济影响研究的先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语国家开始对旅游经济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乘数效应。国内关于旅游经济影响研究集中于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域间旅游经济的差异、旅游相关增加值、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效应、旅游对就业的影响和旅游对扶贫的贡献,采用乘数理论、灰色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卫星账户等研究方法。毫无疑问,乡村旅游业能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增长,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诸如旅游漏损、旅游飞地化、就业不足、物价上涨、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本文将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搜集相关数据及材料,运用模型及统计计算方法,以求全面展示乡村旅游发展对村寨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当地的农民增收所产生的影响做定量化的判别,增强旅游经济影响实证研究的可信度和精确度。 

(二)相关利益者理论

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Research Institute)的一些学者最早提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他们从企业治理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即“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便无法生存”。 1984年,Freeman在《Strategic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一书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被企业目标的实现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体现企业与个人或群体间的双向影响,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包括股东、雇员、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 

(三)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收入分配合理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社会的稳定,反之则将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不管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理论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被马克思所推崇的古典经济学杰出代表李嘉图认为:“确立支配这种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核心。而本研究的对象为“乡村旅游对村寨农民增收的影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中,同样存在收入分配问题,且收入分配问题与农民增收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西江苗寨旅游发展背景

(一)西江苗寨概况

西江村是由原平寨村、羊排村、东引村、南贵村合并而成,涵盖10个自然村,现共有1432户,5515人,苗族人口占99.5%,故称“千户苗寨”。由于西江村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处于封闭、半封闭的农业经济社会。1982年-2007年,西江旅游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缓慢,经济辐射带动效应不强,2008年贵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东南州举办,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推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收入来源,餐饮、住宿、经营工艺品和土特产店、导游服务、旅游劳务、文物保护经费、照相等旅游服务项目齐备,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在大力开发旅游后,外出打工人员纷纷回乡投资创业,目前村寨外出打工仅占全村人口的10%,据统计,西江外出务工年总收入为1258.56万元 。西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660元上涨到2011年的7100元,增长了4.4倍, 其中来自旅游方面的收入占全部人均收入的70%以上。旅游已成为西江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现了乡村旅游大踏步的发展。  

(二)西江苗寨旅游资源描述

西江千户苗寨是国家4A级景区,主要是以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为吸引物,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集民俗节庆、民俗表演、民居建筑、田园风光为一体的天然博物馆,其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别具特色苗族风情和零次栉比的吊脚楼。  

自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成功举办后,西江旅游得到了第二次开发,目前西江已成为贵州对外树立旅游形象、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一张靓丽名片。一千多座苗族吊脚楼鳞次栉比地分布于两座山上,蔚为壮观;西江苗寨的苗族银饰、刺绣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精湛,精美绝伦,是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景观美学质量高,资源分布组合好,苗族文化特色鲜明浓厚,节庆活动热闹非凡,参与性强,折射出传统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农耕文明的特色,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历程

西江苗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至今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文化保护与冲突等问题,各方面利益矛盾逐渐凸显。 

1.1982年--2001年,旅游探索阶段。由于可进入性较差,规划空白,投入极少,西江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仅一万人左右 ,前来旅游的主要是学者和少部分体验式游客,数量上难成规模。这种原始探索阶段的旅游活动持续了近20年的时间。 

2.2002年-2007年,起步和参与阶段。此时的西江旅游以农民自行开发为主,旅游服务意识薄弱,旅游接待设施简陋,旅游项目单一,景区的可进入性比较差,旅游发展缓慢;西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如下表所示,随着西江旅游知名度的提升,文化项目和荣誉纷至沓来。 

表1 2002-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所获荣誉 

年份 

荣誉 

2004年 

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与建设项目五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 

2005年 

国务院文化部把千户苗寨吊脚楼、银饰加工等五项苗族工艺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正式挂牌 

2006年 

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7年 

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荣获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 

2005-2007年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实施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妇女发展”项目,旨在探索民族文化活形态传承模式,这也从民间层面上推动西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上一条:平安壮寨旅游开发中的居民满意度实证研究
下一条:港中旅并购中国中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