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培养 >> 教务信息 >> 正文

《民俗旅游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05月29日 10:29  点击:[]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AStudyofFolkTourism

1、大纲结构

本课程大纲规定《民俗旅游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技术、考核要求、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基本框架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俗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念”“对象范围”“问题背景”“发展动态”“基础理论”“创新突破”“调查方法”“学科范式”“技术手段”“分析论证”“成果要求”等方面。这些内容,对于指导MTA研究生系统掌握民俗旅游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特点与规律奠定基础;课程教学个案具有鲜明的边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全球人类共同发展等思政教学主题内涵,课程强调“立德树人”“综合素养”“个人发展”“科学适时”“系统针对”“理论应用”“调查实践”和“继承创新”等的协调与统一规范要求。

2、课程简介

《民俗旅游研究》是MTA选修课程,属于理论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应用型研究课程,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各方向选课研学。课程设置的宗旨在于通过旅游讲好我国各地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故事、发掘民俗文化智慧、促进民俗旅游发展和培养民俗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专题性课程教学,在概括性阐释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逻辑、内涵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转型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提出差异化、内涵化、体验性、创新型和精准化的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其中,文化系统论、创意经济论和体验消费论,是本课程探究相关问题的关键性理论视角。这些理论视角除了能够帮助研究生建构起民俗旅游研究的系列理论知识框架,格外注重帮助研究生通过具体个案,建构起“民俗旅游经济≥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旅游创客+民俗旅游策划≥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创新+民俗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体验≥民俗旅游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旅游学、民俗学、民族学与艺术学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对民俗文化内涵、创意经济原理和体验消费效应的关联性与领悟力,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具有系统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民俗旅游高级管理人才。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1)系统了解民俗旅游问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内容包括掌握民俗旅游研究的关键概念、基础理论、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系统知识,能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调查研究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事象,能够理清民俗文化的要素、结构、逻辑、内涵、时代意义和旅游价值。

(2)能够理解民俗旅游问题解决的思路、对策与建议。内容包括通过课堂提供的有关民俗环境、民俗生态、民俗民居、民俗生计、民俗节庆、民俗事象等典型个案的调查、分析、理解,以及所提出解决民俗旅游市场、产品、服务、接待、体验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建议,举一反三地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3)能够完成民俗旅游问题研究的选题、论证与操作。通过课堂理论与案例教学,掌握民俗旅游问题研究的对象范围、问题背景、发展动态、创新突破、田野调查、数据采集、分析论证和成果要求,撰写符合规范要求的调查笔记、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结课成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4、总体要求

(1) 知识体系

——有关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基础知识。包括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研究的概念、概况、类型、特征、价值、研究等基本知识的介绍、交流、讨论,建构起民俗旅游研究的基础知识框架。

——有关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分类理解。包括民俗旅游者心理分析,从旅游需求角度分类、理解生计技艺、聚落建筑、服装体饰、茶酒饮食、交通运输、岁时节庆、信仰禁忌、组织制度等民俗类型。

——有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包括我国各区域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分区、特点的认识及民俗资源调查与评估的理论依据、调查方法、分析评价和报告撰写的操作规程和实践路径等问题。

——有关民俗旅游资源产品开发规划原理。包括民俗旅游资源及其体验产品开发的对象、程序、模式和规划设计的类别、程序、方法和文本编制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民俗旅游产品市场需求调查等方法。

——有关民俗旅游展演和社区管理的知识。包括民俗旅游展演的类型、活动、体验和社区居民参与民俗旅游展演项目活动的组织管理及其物遗、非遗资源抢救、保护、传承、创新的方法和实施操作规程。

——有关新时代背景下民俗旅游转型升级。包括后疫情时代、网络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创新创造性发掘利用并传承创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交流探讨跨文化交流以增强人类共同体意识。

(2) 能力培养

——民俗旅游研究的理论理解运用能力。掌握民俗文化旅游紧密相关的文化系统论、文化圈层论、文化功能论、文化生态论、文化创意论、文化体验论,是培养民俗旅游研究理论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点。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分析理解能力。掌握民俗文化资源分类是发掘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更是系统建构民俗旅游产品、项目体系的前提,掌握民俗旅游资源分类分析的方法,才能形成系统思维能力。

——民俗旅游产品的研发创新策划能力。民俗旅游产品研发创新的前提是深度理解民俗文化的当代意义、价值和需求倾向,民俗文化智慧在生态文明、网络文明和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产品研发策划是重点。

——民俗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营创新能力。浅层民俗旅游时代已经过去,深层民俗旅游体验时代已经到来,如何通过优秀民俗文化及其非遗项目转型升级创新民俗旅游企业、管理运作企业是能力培养重点。

——民俗旅游问题的调查研究解决能力。民俗旅游无所不在,问题也无所不包,掌握民俗旅游问题的调查、分析、研究并科学合理、有创造力地解决现存问题,是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实践训练强化。

(3) 综合素质

——理论思维习惯与实践创新意识,是民俗旅游研究综合素质培养的训练重点。培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民俗并运用理论的习惯,达成民俗旅游问题研究的敏捷思维和创新灵感等培养目标。

——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人格精神,是民俗旅游研究综合素质养成的两大重点。民俗旅游贯穿于日常衣、食、住、行和旅游食、宿、行、游、购、娱方面,需要养成关注民生和担当有为意识是基础。

5、教学要求

(1)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课时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章节的侧重可在不偏离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作出适时调整。

表1 教学课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践

小计

1

导 论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概述

2




2

2

第一讲民俗旅游者与民俗旅游需求

2




2

3

第二讲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理解

2




2

4

第三讲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2




2

5

第四讲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2




2

6

第五讲民俗旅游需求的调查与营销

2




2

7

第六讲民俗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

2




2

8

第七讲民俗旅游的展演与社区参与

2




2

9

第八讲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




2

10

第九讲新时代民俗旅游业创新发展

2




2

11

后记民俗旅游问题调查研究实践

4




4

合计

24




24

(2)教学要求与大纲设计

理论部分教学要求与设计应符合表2的框架性规定要求,可作出部分教学内容的科学适时调整。

表2 教学基本要求与设计

章节

基本要求

重点

导论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概述

一、民俗文化概述

二、民俗研究概论

三、民俗旅游概况

四、民俗旅游研究

1、了解民俗文化及其研究的基本要点和规律;

2、了解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架构。

1、民俗文化分类和结构体系;

2、民俗旅游发展和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民俗文化的类型特点;

2、懂得民俗旅游研究的目标。

1、生活激趣法:从日常生活经历激趣交流。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讲解。

章节

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一讲 民俗旅游者与民俗旅游需求

一、民俗旅游者及其特征

二、民俗旅游者类型特点

三、民俗旅游心理与体验

四、民俗旅游跨文化交流

1、了解民俗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和体验心理;

2、了解民俗旅游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1、民俗旅游者类型与体验需求;

2、民俗旅游跨文化交流的价值。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民俗旅游者的类型特征和体验需求;

2、懂得民俗旅游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1、生活激趣法:从日常生活经历激趣交流。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讲解。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二讲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理解

一、物质形态民俗旅游资源

二、非物形态民俗旅游资源

1、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分类的规范和方法;

2、理解民俗旅游资源所包含的文化价值。

1、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及其规范;

2、民俗旅游资源不同类别的价值所在。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 掌握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别与特征;

2、理解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价值。

1、图表分析法:通过图表展现民俗分类;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三讲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一、文化圈与民俗文化分区

二、世界民俗文化资源分区

三、中国民俗文化资源分区

1、了解民俗文化资源的地理成因和分区方法;

2、了解全球人类民俗旅游资源区的差异特点。

1、民俗旅游资源区的成因及其分布特点;

2、中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懂得世界文化圈和文化区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中国民俗旅游资源区的地理分布特点。

1、模型图示法:采用圈层图示讲解分布;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四讲 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一、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二、民俗旅游资源调查内容

三、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设计

四、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操作

五、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1、了解田野调查理论方法和操作规范;

2、掌握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设计和操作;

3、懂得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方法。

1、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设计和操作;

2、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设计和操作方法;

2、懂得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依据规程。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2、模拟实践法:通过相互访谈模拟调查。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五讲 民俗旅游需求的调查与营销

一、民俗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二、民俗旅游需求问卷分析

三、民俗旅游的目的地营销

1、了解民俗旅游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方法;

2、掌握民俗旅游需求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

3、懂得民俗旅游目的地的价值特征和营销。

1、民俗旅游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方法;

2、民俗旅游需求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懂得民俗旅游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方法;

2、掌握民俗旅游需求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

3、懂得民俗旅游目的地的价值特征和营销。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2、模拟实践法:通过相互访谈模拟调查。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六讲 民俗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点

二、民俗旅游项目规划原理

三、民俗旅游项目规划操作

1、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规范要求;

2、掌握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规划的操作原理。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规范要求;

2、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规划的操作原理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规范要求;

2、掌握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规划的操作要领。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2、模拟实践法:通过相互访谈模拟调查。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七讲 民俗旅游的展演与社区参与

一、民俗旅游展演体验原理

二、民俗旅游社区参与管理

1、掌握民俗旅游项目展演体验的基本原理;

2、懂得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民俗展演的管理。

1、民俗旅游项目展演体验的基本原理;

2、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民俗展演的管理。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民俗旅游项目展演体验的基本原理;

2、懂得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民俗展演的管理。

1、模型图示法:采用圈层图示讲解分布;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八讲 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民俗旅游资源濒危遗存的原因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抢救与保护

1、了解民俗旅游资源濒危遗存的原因;

2、掌握民俗旅游资源抢救保护的方法。

1、民俗旅游资源濒危遗存的原因;

2、民俗旅游资源抢救保护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了解民俗旅游资源濒危遗存的原因;

2、掌握民俗旅游资源抢救保护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2、交流探讨法:根据个人发现交流讨论。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第九讲 新时代民俗旅游业创新发展

一、全球人类文化多样性

二、新时代民俗文化智慧

三、民俗旅游的业态创新

1、了解全球人类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和创新发展的机遇;2、懂得新时代中国各民族民俗旅游业创新发

展的目标趋势。

1、全球人类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和创新发展的机遇;2、新时代中国各民族民俗旅游业创新发展

的目标趋势。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全球人类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和创新发展的机遇;2、懂得新时代中国各民族民俗旅游业创新发

展的目标趋势。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分类分析;

2、交流探讨法:根据个人发现交流讨论。

章节

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

结课 民俗旅游问题调查研究实践

一、民俗旅游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二、民俗旅游研究的学科规范与要求

1、了解民俗旅游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2、懂得民俗旅游研究的学科规范与要求。

1、民俗旅游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2、民俗旅游研究的学科规范与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巧

1、掌握民俗旅游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2、遵守民俗旅游研究的学科规范与要求。

1、目标激励法:激发参与研究的信心热情;

2、作品检验法:参与研究并提交结课成果。

注1:整个课程全部采用PPT多媒体和具体实物进行教学。

6、课程考核要求

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考核内容应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微观与宏观结合。

(1) 考核方式

应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采取结课考查与过程考核(出勤、交流、实验) 两个部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 考查 (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

结课论文(或调查报告) 分数分别占30%、40%,共占该课程总成绩的70%。

(3) 过程考核

平时上课出勤、课堂交流等占30%。过程考核方式及权重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4 过程考核方式及权重

过程考核类型

所占百分比

考核目的

结课论文(或调查报告)

40

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

出勤

30

课堂到课率

课堂讨论

20

对课程中相关重、难点的理解程度

课堂口头问答交流

10

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注1:课程组可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多种过程考核方式,但应有评价标准及记录。

7、教材选用及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参考书目及教学资源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2]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陶思炎等.中国都市民俗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5]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张代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7]陶立璠.民俗学[M].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8]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吴忠军.中外民俗[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0]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1]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苏丽春 李艳.云南民族风情与旅游[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3]吴晓萍.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4]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5]刘晖.旅游民族学[M].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6]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7] 张旭等.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8]中华孔子学会.地域文化丛书[M].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1版.

[19]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版.

[20]康拉德.科塔克.文化人类学:人类文化多样性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版.

[21]国学网络.民俗学会网页.http://www.guoxue.com/yjjg/msxyj/minsuxue.htm.[22]国家教育部主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执笔人(签名):梁福兴

批准人(签名):吴忠军

审核人(签名):黄燕玲

单 位(签章):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2021 年 8 月 25 日



下一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大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