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邮箱    书记邮箱   
首页
学院新闻

【第七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之主旨演讲一】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长尹华光在第七届(2016)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发布日期:2016-11-13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5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办、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CETF)在张家界举行。吉首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尹华光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演替规律》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根据录音整理),以飨广大师生。

u  演讲全文:

尊敬的黄司长(黄东辉)、孙处长(孙国明)、吴会长(吴忠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演替研究》。2012年我做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这个课题的名称是《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化的研究》。在做课题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近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演替过程当中的一些规律。我的研究的基础,一个是研究的视角,另一个是理论的基础。第一,研究的视角就是历时的角度。我们很幸运,经历了我们中国当代旅游的整个发展过程:70年代末,我们国家开始发展旅游;90年代,蓬勃升起;到现在已经成我们的支柱产业。因此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演替过程,我们了解得比较深刻。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我主要是运用了生态学的演替的理论,按照生态学上的观点,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着一定的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其主要的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可分为时间演替和空间演替等类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相似之处,所以我借助了生态学的演替的概念。第二,理论基础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我们的旅游产品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阶段

下面我根据近年来的探讨或认识,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演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现代旅游产生发展的初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也就是我们这两个产业融合的拓展阶段;第三个阶段进入了新的时期,21世纪到现在,16年,我归纳为两个产业融合的深化阶段。

起步阶段的特点,简单的归纳,就是一个简单的叠加,起步阶段演替的模式是一种延伸性的模式,演替的方法是就地取材。大家知道,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开始发展旅游,那个时候我们的旅游产品比较少,很多的产品都是在文化产品,或者说文化旅游的字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方说我们的故宫,在门口挂一个牌子,但其实我们并未对故宫做任何的改变,只是做了点简单维修,并将之与旅游结合起来,就变成了文化旅游的景点,这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最初阶段的代表。万里长城亦是如此。文化和旅游就这么自然而然地、非常简单地融合在了一起。武陵山片区也有很多的代表,例如始建于明代初期的普光禅寺,到现在已有五百年历史。张家界发展旅游亦经过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在普光禅寺外面挂了一个牌子,带客人进去旅游参观,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最初期的文化旅游的景区。除此之外,还有武陵山、镇远古镇等。

第二个阶段,我把它命名为拓展阶段,主要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末,旅游发展起来之后,觉得某些地方没有这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这么多原生态的文化旅游景点,或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景点毁坏了,甚至是消失了,怎么办呢?所以,在80年代中期,掀起了将文化旅游景观改造成旅游景点的热潮,最有名的就是“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及江西滕王阁。80年代初的时候我去过,那时的岳阳楼是破败不堪的。1983年的时候,政府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整旧如旧”是旅游景点建设的基本原则,用的材料是与原来一致的木材,建筑的风格是木结构,建筑的形状、形式也是按着清代乾隆年间的图纸复制更新。所以岳阳楼的重建、重构,我认为是做得比较好的。1986年我到武汉大学读书,黄鹤楼正好1985年竣工1986年开放的,我也去爬黄鹤楼。一到黄鹤楼我就发现这个黄鹤楼和我心中的不一样,和李白、杜甫笔下的黄鹤楼也不一样。原来的黄鹤楼是木构建筑,大约有25米高,但现在的黄鹤楼有七八十米高,而且全部是钢筋水泥,中间还有电梯上去,所以它的历史感已经消失了。前年我到江西考察,又到了滕王阁,滕王阁和黄鹤楼一样,是钢筋水泥建筑。从一个角度来说,把原来的滕王阁建得更加雄伟更加壮观,有十几层楼高,确实很壮观。但是,从建材与建筑的形制来说,跟历史上的滕王阁不一样。钢筋水泥大厦,也是电梯坐上去,内部交通便利了。但是其含有的深厚的历史感消失了。这个时候演替的特点就是重建移植,演替的模式就是重构模式,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重构,演替的方法就是把原来的东西建到现在的地方,即移花接木。这是我对这个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个阶段的认识。我介绍过的地方,这是岳阳楼,清代木构建筑。这是土家风情园,就在附近,大家若有兴趣可去参观,走路也不过十几分钟。这好似按照土家族的建筑重构的,原本这个地方只是一座山,一条沟,没有任何建筑,后来将土家建筑的元素应用到这里来,重建了土家的吊脚楼。秀华山馆是土家族博物馆,这也是土家族的建筑类型,土家民俗的展示。恩施土司城也是如此。以上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深化阶段,进入了新的时期,21世纪到现在一共16年,这个时期桂林出现了张艺谋大师的作品《印象·刘三姐》。我记得我是2004年去看的,看了之后非常的震撼。这世界上第一台山水实景演出,张艺谋和梅帅元确确实实,给我们的文化景观和旅游景观的结合做了一个样板,在全世界范围产生了轰动,接下来就变成了一种《印象·刘三姐》现象。现在全国有200多种这样的山水实景演绎作品,张家界大概是在2007年左右的时候推出《刘海砍樵》、《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天门狐仙》与《印象·刘三姐》是同一个编导梅帅元,以上这些作品以及《印象·丽江》,都做得非常好。这个时候演替的特点,我归纳为创意、创新,我认为山水实景演出就是创意创新的结果。其演替的模式是一种一体化的模式,文化和旅游完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表现、一体化的展示。这种演替的方法跟前面又不一样,我给它取名为“无中生有”,当然,或许这种说法有些过分。“无中生有”,就是为了这个东西,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这也是创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正如《天门狐仙》,原本只是一个峡谷长着一些花草树木,现在成为山水实景演出的一个作品。据刚才校长所说,在文化部的10个著名的演绎产品中,《天门狐仙》排名第八;在这一次的20个演绎产品中,《天门狐仙》、《魅力湘西》都名列其中,而且湖南省的这两个全在张家界。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印象·刘三姐》,我已看过两次,出品于2002年,全国最早,世界第一,这也是桂林旅游做得好的一个原因。《印象·丽江》2006年正式公演。《天门狐仙》首演于2009年,是我们张家界的,大家晚饭后若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天门狐仙》或者《印象·武隆》。

下面是第四个问题,这是对未来走向的一个思考。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未来的走向有三种模式: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展望

第一个模式是“旅游+文化+高科技”模式,这是文化旅游融合的一种豪华模式。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好莱坞就是这种融合模式。好莱坞为何经久不衰?我曾去过美国两次,每次见到好莱坞都很震撼,因为它是高科技的阶梯,如时光隧道、太空旅行、在现场对各种各样的电影情节的体验。另外还有体验坐在火车上从铁轨掉下去的感觉、体验洪水来临时的感觉,等等。事实上,那不只是体验的问题,更是高科技的典范。高科技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的。如果文化旅游产品也要不断发展的话,必须依靠高科技,紧跟高科技。

第二个模式是迪士尼模式,即“旅游+文化+深度体验”的大众化模式。迪士尼为何经久不衰?除了它是世上第一个主题公园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体验做得非常到位,向全世界开放,法国有,东京有,香港有,我们上海的今年也已经开业了。它做得好的地方,我认为就是体验。儿童、成人,都可以体验,体验那种惊险刺激,体验那种童话世界。

第三种就是简单的晚会模式。一个家庭举行一种晚会,通过晚会将整个民族的东西体现出来。比如香格里拉藏族村民的家庭晚会,让我印象深刻。还有桂林的银水侗寨,前期资金投入不多,“千年大歌”唱得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吸引力,获益却颇多。

抛砖引玉,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u  精彩发言要点总结:

1、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生物群落的演替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

2、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演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即现代旅游发展初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即产业融合的拓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到现在,即产业融合的深化阶段。

3、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未来的走向有三种模式:“旅游+文化+高科技”模式、迪士尼模式(“旅游+文化+深度体验”的大众模式)、晚会模式。

                                                      (文/韦俊峰 苏年)

 

尹华光做主旨演讲

 

 



上一条:【第七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之主旨演讲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敏教授在第七届(2016)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下一条:【第七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之学术研讨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新业态”、“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和民族旅游标准化研究”研讨纪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