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号上午2015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在贵阳市花溪边的贵州民族大学隆重召开。下午在贵州民族大学十五号教学楼共有16个专题会议同时进行。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十五专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族旅游发展, 在贵州民族大学十五号教学楼615教室展开讨论,该专题由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吴忠军教授担任主席,有40多位与会代表参加,共收到30余篇论文,专题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族旅游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专题会的上半场分别由吴忠军教授担任主持,贵州财经大学杨经华教授担任评议人,下半场分别由贵州民族大旅游学院院长龚锐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文建担任评议人。旅游学院吴忠军、梁福兴、李广宏、项萌、邓敏等老师及旅游学院师生代表一行11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年会开幕式现场
专题会议现场
专题会议现场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吴忠军教(右一)
上海师范学院旅游学院教授张文建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郭英之、博士研究生李小民的《“一带一路”新常态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参与实证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例》,以黎平县东南部为案例,采用结构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经济增权、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从事”“保护”“参与”三个研究步骤,得出加强社区增权,重视旅游发展影响,构建社会参与途径等途径,并补充了地方性研究框架参与和方法性增加定量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小民
贵州师范学院唐志明教授探讨了《贵州民族地区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创新路径研究》,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四个方面对贵州的旅游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品牌创新和营销创新两大创新路径,并指出贵州建立文化旅游创新区在营销方面存在手段单一、内涵表现不足等问题,需要着重整体旅游营销,突出节祀营销和媒介营销,积极响应“五色革命起义”,打造多彩贵州。
贵州师范学院教授唐志明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处长张波教授以《“一带一路”倡议视阈下丽江旅游发展的文化优势研究》为题,探讨了“云南丽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融入国家战略云南旅游如何作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价值”,“文化与旅游互融互赢的丽江探索”,“颇具特色的‘丽江模式’”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丽江高速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系列问题,忧患“怎样把开发和保护维持在一个度上?”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处长张波教授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明龙的《构建南方丝绸之路东西道民族旅游走廊研究》,从东西道民族旅游走廊的依据、初步构想、建议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以东西为轴,南北为带,分段分带开发,将视野打开到国际,破除一个民族的界限等观点,并提出六点可行建议:提高认识,增强互信,形成共识,抓紧编制规划;合作共建沿路沿江丝路旅游基础设施;加强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合作开辟跨境旅游品牌和热线;多方参与,合作共建;加强各种机制的对接。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明龙
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杨经华宣讲的《旅游的张力:南部侗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共生》一文,以侗族大歌之乡小黄和三江程阳八寨为例,提出南部地区发展存在经济与文化的两难困境,差异是民族旅游的根基,民族地区必须坚守其文化传统和文化尊严,打破必须以牺牲文化传统来获取经济发展的魔咒,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存与共荣。
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杨经华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天翼探讨的《旅游开发制度选择与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的“集体主导型”旅游开发制度为例》,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例,把“工分制”引入旅游管理中,实现旅游产业外包,使当地村民受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文中指出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达成民族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相当关键,并强调旅游“工分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但旅游开发制度的选择一定要遵循主体性。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天翼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张文磊教授的《扩集聚,防虹吸——“两高”背景下黔南州旅游产业发展之路》一文,依托高铁探索黔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列举高速铁路开通后旅游市场改变的事例,阐述高铁经济带来的正负效应,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思想上防“虹吸”——提升家底认识;行动上“扩集聚,防虹吸”之一——优化旅游形象,形成形象支撑系统;行动上“扩集聚,防虹吸”之二——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轻重急缓有别;行动上“扩集聚,防虹吸”之三——旅游业创新要跟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张文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陈修岭的《民族旅游中的族群认同危机与自洽性研究》一文指出,民族旅游在我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由于游客凝视、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以及旅游文化空间的示范效应,民族旅游中出现了族群文化移植、失真现象,进而引发族群认同危机。自洽功能可以缓解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使族群社会文化在自我调适中稳定、和谐发展,保持其固有的发展方向。而振兴民族经济,弱化旅游经济主体地位,族群发展由经济导向向社会文化导向转变,去旅游功能化,打造族群成员“以我为主”、“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以及游客“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旅游模式,则是族群社会文化能否发挥自洽功能,在自我调适中健康发展的关键。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陈修岭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梁福兴的《“一带一路”背景下桂林古桂柳运河与会仙湿地的旅游文化价值重构》一文,以桂林古桂柳运河与会仙湿地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历史时空、社会现实和旅游产业四大语境入手,阐述了盛唐开凿相思埭沟通西南与两宋时期边地动荡,蒙元明清时期的古桂柳运河及其湿地发展变迁,民国古桂柳运河衰危与当下会仙湿地乡村旅游,新国家战略与桂柳运河湿地旅游文化价值重构四个方面的内容,得出历史事件是旅游文化价值重构核心要素的重要结论。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梁福兴
广西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吕本勋的《越南旅游外交中的政治因素与国家诉求》,就“中国旅游如何走出去,东盟旅游如何走进来”这一研究现状,重点分析旅游与政治的关系,进而研究探讨旅游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旅游化这两个议题,并指出越南的入境旅游正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靠而引入欧洲市场。
广西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吕本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阳宣讲的《“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研究——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立足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实际,结合调研走访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就及困境并给出合理建议,尝试开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协作机制,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长久友好传承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洁的《侬智高历史的共同记忆与东盟国家文化旅游合作研究》,从人类学角度,以历史人物为题材,从事件旅游出发,为东盟的旅游合作和规划提供新价值,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宋代侬智高“抗交反宋”事件经过及其由人成神的原因分析;中、越、挝、泰等东南亚国家间的侬智高跨国崇拜状况分析;云、桂壮族地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合作基础及问题分析;侬智高历史的共同记忆与东盟国家文化旅游合作的促进路径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讲师李金兰研究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个案研究》,借鉴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相关理论,从民族村寨角度——西江千户苗寨出发,以保护木结构苗寨吊脚楼为首要目标,针对当地村民将传统的木结构吊脚楼改建成红砖钢筋混凝土土楼的行为造成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现象展开研究,忧患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如何看待当地居民对于现代化的追求等系列问题。